中国的汽车配件市场化起源于1985年前后,至今已经整整三十年,我们有必要对各个时期做一个数字化的划分。
1990年之前,我们将这个时间段划分为汽车配件的1.0时代,这个时期特征是汽车配件以及社会经济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只要有货就基本不愁卖,各种物资都处于紧缺中,进口汽车配件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进货渠道单一,合作形式也相对简单,同样的散伙也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远见和品牌意识。
1990-2000年,这个时间段为汽车配件的2.0时代,这个时期开始有各种的车型分类和品牌意识初步形成,行业的人员流动加剧,部分汽配公司寻求以股东形式出现以分担日渐复杂的各种变化,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部分家族企业开始分解然后重新组合,以解决市场变化和利益纷争,汽配行业2.0时期合作经营基于两个原因,业务上的互补或资金上的互补。
2001-2014年,这个时间段为汽车配件的3.0时代,这是一个变化纷繁复杂的时代,也是奠定汽车配件中国制造的时代,股东之间的合作或公司之间的合作也跟原来互补关系发展到战略层面的合作。
2014年以后,这是向汽车配件4.0时代迈进的时期,也就是互联网+集约化+020,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早已走在世界的前列,集约化开始形成,020的真正实施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其中原因很多,包括:汽车配件的不同于其他日用商品,有相对繁琐的安装过程和更多元的渗透渠道,以滤清器为例,马勒、索菲玛、曼牌、点装、豹王、海业、意奔马等品牌虽然经营多年,但依然不能满足渠道的要求,仍然存在大量的空白地区。
拿什么来合作
“小合作要放下自我,彼此尊重;大合作要放下利益,彼此平衡;一辈子的合作要放下性格,彼此成就。一味索取不懂付出,或一味任性,不知让步,到最后必然输得精光,共同成长,才是生存之道。工作如此、婚姻如此、友谊如此、事业亦如此”。这是流传于网络的名言。
“中国人不懂的如何合作”,这句话并没有太多的侮辱中国人,这是我们劣根性的一种表现,我们不妨就此分析一下合作的要素和通常遇到不能合作下去的原因。
自我情绪
文化的原因或生活环境的原因都令我们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为中心,合作是关系到双方利益的事情,我们通常是以“我”的感受去思维,难免令合作方尴尬或不高兴。中国人的合作喜欢以口头承诺为主,缺少西方的契约精神,就算有协议也不会认真去履行,就算履行也往往重视权利而忽略义务。
擅权与过于民主
这两个是左与右问题,任何矫枉过正都会有影响。由于汽配行业的复杂性,在合作公司还没有具备相应的规模之前是很难让职业经理人插手的,必须要懂汽配经营的股东作为公司初期的负责人,这种情况行业内已经有共识。在中国的汽车零件后市场,同业联盟(一定规模)能够支撑五年以上的很少,原因都是因为内部矛盾而散伙。管理者擅权,让其他股东的意见无法表达,慢慢就对合作公司失去关注,如果公司业绩好,股东尽管有意见也不会爆发,当业绩达不到预期时,矛盾爆发不会超过五年。
过于民主,在管理者的眼里是无私和公平的表现,但影响效率是一定的,汽配的合作公司都不是只要股东出钱就了事的,通常都必须出力,合作者们都是老板,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想用民主来推动思想统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而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失去股东支持;执行力不足,公司的业绩就难以提升,股东就一定有意见。
平衡利益
通常合作的愿望是比原来更好。但合作企业经营几年还看不到起色时,心里有落差甚至产生退意是必然的。
这个时候首先应该问问自己当初合作的意愿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合作?这个问题相信各位都有明确的答案,而且几乎全体股东的意愿都是一致的,同车型的合作公司对自己原来的客户、产品线造成冲击是难以避免的,就算老板们愿意放弃已经经营多年的品牌去换成合作公司品牌,自己公司的员工也不一定会同意,这是非常尖锐的实际问题,估计大部分人合作前都没有想过,就算想过也做不到马上替换的决心,这可是挥泪断臂的精神呀!
结果是,合作公司的品牌由加盟者来卖,自己公司只是在合作品牌中挑个别的产品来弥补所缺的品种或象征性的进一点来完成摊派任务。大家跟你合作(你跟大家),看中的是相互的销售能力和行业内的影响力,如果大家都有这个心态,这个公司有可能快速发展吗?
放下性格
中国人的合作很难,特别是老板之间的合作。大部分的老板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是一股独大,过惯了颐指气使的日子,内心总有“我是老板,凭什么听你的”的声音,合作,不可能总是符合全部人利益,一旦出现分歧后使协调变得相当困难,不愿意换位思考,这个时候既是股东又是管理者的总经理就相当尴尬。
发展的思路
“发展”中间加“的”,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思路。汽配企业属于传统型企业,大部分老板们通常以勤俭著称,秉承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当受命管理一个合作公司时更加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担心多用股东们的钱没法交代,对公司财政实行紧缩措施,不愿多请人、不愿做广告、不愿多宣传,这样的结果是没有更多的加盟商代理公司产品,股东销售又受到各种制约,令企业发展缓慢,股东产生怨言。
另一种思路是务求快速发展不计成本,反正钱是大家的,严重入不敷出,股东产生怨言。
笔者有幸参加过不同的汽配商联盟,总结出以上几点粗浅的经验,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行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