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模式在汽车售后能否行得通?


       谈及我国汽车独立售后市场,其体量级规模正被各方热钱看好,但许多获得热钱青睐的都是轻资产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新模式,重资产的渠道商鲜有被垂青。中国汽车市场车型品种之多,决定了在售后市场做齐任何一款车的售后配件都需要巨资,即便是横向件也难以做全所有品牌。是不是有了资金就一定能够成功。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后市场巨无霸NAPA投巨资的两进两出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到2005年花旗集团背景号称投资1亿美金的“优配”模式以失败告终,再到2010年德国售后配件大佬“司库伯”信誓旦旦举豪资却未熬过3年(更不用提设定的5年期了),而不得不转型为国内民营企业的模式经营。国外有资金有模式却终因水土不服而宣告退出。

 

 

   国内整车背景不缺资金的上汽集团,也运作了安帕士、好途邦、A车站、元配网、车享网等不同售后品牌,至今也还在整合、定位,谈不上失败,但也不能说是成功。
 

   这些案例表明,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受制于个体散、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等大背景影响,有钱有规模有模式但也很难有所建树。

 

没有资金又是万万不能的

 

    为了改变现状,渠道商们多年前就开始抱团取暖,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典型的代表有河南“汇泰”、“德智福”、“国配易”,今年3月底刚成立的“华诺威”,以及当前在全国掀起的“诸葛修车网”等等。他们的模式实际上都是“众筹”模式。通过具有共同特性且有实力的经销商群体筹资获得更优质的资源,期望使利润最大化。

   早在经销商们日子还不是那么难过的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 “众筹模式”,但当时大家还都抱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没有迫切抱团的需求。而近些年汽配售后经营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样的经营困局逼迫着他们转型。重资产在得不到外来资金的关注时,“众筹”成为首选模式。
 

盘点业内成功的案例,成功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点:

 

一、首先是游戏规则的制定

 

      游戏规则是汽车售后经销商“众筹”的第一步。这一点非常关键。“德智福”平台是目前公认的国内售后比较成功的案例,这家专注于上海通用车系配件的经销商在建立之初是由“德尔福”汽车售后这样的供应商角色主导,制定了比较灵活且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因此,从运营之初就打下了良好的寄出。规则中也都设置了人性化的进退出机制,保证了模式的延续性。

 

二、 其次是眼光要放长远

 

   参与众筹的个体公司都是众筹后这个公司的股东,投入的目的就是得到回报。但这样的回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以汽车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从事汽车独立售后行业的公司都不是靠挣快钱的短期行为。因此,“众筹”后设立的目标也是长期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获利。市场上不乏有很多“众筹”后失败的案例,其原因在于参与的股东们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可以共享成果,却不能熬过共担风险期,到后来不得不散伙。

 

三、 决策、管理和执行力决定着众筹的成功与否

 

   制定了完善的游戏规则和长远目标,管理者还需要具备对行业和产品深刻的理解力,在运作中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正确的决策,以及强有力的执行力,这些都会大大提高效率的同事,避免少走弯路。

 

四、 最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

 

   任何模式的设立也好,发展也好,人的因素都是最为重要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是售后从业者的心理,都想做老大,却不愿意被统一管理,因此就更难一起做事。这里面,“众筹”平台的发起者又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权衡股东们的利益,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路程中堪称艰辛。人的因素里面还包含着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汽车售后市场所涉及的产品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果成员间相互猜疑、相互埋怨甚至背后诋毁,众筹就可能变成“众愁”,因而失去了意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