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汽车后市场真实上演的暴利消亡史

      其实这有点迷信的说法,好多征兆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在之前几年都有感受。无非带“8”这点给人强化了而已。
      我相信,今年对每个汽后人感受最大的,应该叫暴利消亡史。眼见行业中,一个个的暴利的行业一片片沦陷。但这一且都有早有征兆。
 
一、供给侧过剩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无论如何还是要先提一下。
       身边从事汽车行业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喊生意难做(要面子装*的除外,如果恰好你还做的不错,那么我恭喜你,你是个区域局部生意,和大行情关系不大)。
       连号称汽车行业摇钱树的4S店,近年也纷纷传出爆仓事件。前几天,还有报道说Jeep经销商维权事件。我想说,目前大多4S店的库存系数都在4-6(健康值是1.5)之间。报道中的案例并不是个例。只是老牌的4S店积累大,资金实力强(或者金融杠杆能力强)。哪怕是畅销车,厂家也是有非畅销车型的配额压下来。结果多年下来,基本都积压一堆库存。
        这个场景和汽配行业何其相似。之前我写过,整个后市场的现有库存,至少能满足后市场2年的使用。哪怕没有实物的车险(保单),哪个代理手里不是一堆的上下游账期?纸上富贵,用来描述汽车的各个流通行业都不为过。
       没有找不到的货,只有销不出去的库存。
       我想,过来人都在怀念,那个供小于求的年代。只要敢干,脑袋不是进水太多。基本上进了货就能赚钱。不需要精细化管理,不需要精确到百位数的核算,不用计算器就知道怎么挣钱的年代。这一切都消失了,新产品的复制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快。快到根本不给人们享受暴利的充足时间,就马上充斥市场,价格战。
       毫无疑问,简单的暴利变现,在未来的周期内变得越来越难。
 
二、用户认知变了-从奢侈品到日用品
       车这个物品,在车主眼里从奢侈品变为一个日用品。对,开个奔驰、宝马就能出去装*的环境没有了。
       我们能够直观感受的是,开的公里数少了、车主年平均保养次数减少了、连洗车打蜡次数明显减少了(我已经3个月没洗车了,好吧,我是个不讲卫生的坏孩子典型)。
       这一切的背后,是人们对车的态度从炫耀属性转为纯工具属性。
       我的老家(一个鲁北的小县城),我爸单位家家户户都买了车,但一个家庭的日常,上班就是300米,离超市和菜市场不到1公里,送孩子上学1公里。几乎没有多少用车场景,甚至是为了“热车”,不得不隔两天就开出去跑上几圈。买的时候是攀比和炫耀,用的时候才发现,作为工具真的使用不大。
 
三、消费降级
       严谨的说,其实现在我们在经历着消费分层的裂变。过去中国消费是不分层的。现在真正的分层消费出现。
       近两年凸显的是消费在降级,终于大部分人跟不上LV、香奈儿、玛莎拉蒂的,承认自己的消费层级就是在拼多多水平。
       从资本市场上的直观感受涪陵榨菜这一年股价和销售额的疯狂大涨,包括泡面和火腿肠的价格20%的上浮。都在折射大众的生活品质在下降。同时趣店、拍拍贷的上市,代表借贷生意越来越好了。还有那个疯狂的拼多多,已经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在昭示低端消费崛起。
       另一方面奢侈品、高品质消费升级依然火热。奢侈品关注度依然在逐年上升。
       香烟也从中级消费走向高级消费。
       用一个朋友的现状来描述这种消费分裂再精准不过,她同时是奢侈品和拼多多的重度用户,她和我说:家里用的东西都在拼多多上买,出门要见人的东西愿意买好的品牌。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正在经历购买能力达不到我们购买欲望的阶段。老百姓中长期贷款受阻,但是短期贷款,也就是所谓的消费贷开始崛起。在体现自己身份地位的产品上愿意透支,但是衣食住行等基本面开始节衣缩食。
       很不幸,大部分家庭的车消费,已经从身份地位的消费下降为出行的节衣缩食。这便是后市场在经历的阵痛,过去是满足身份的炫耀性消费为主,现在改为满足车主的日常出行需求。汽车消费并没有抑制,但是消费分层开始出现。
       作为后市场的玩家,用户消费已经分层,你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应该对应分层。幸运的是,消费并没有被抑制,这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不是吗?
 

 
四、各种的避税方式慢慢被关上
        对行业一个更悲痛的话题是:本来利润率极薄的空间,如今各种的避税方式慢慢被关上。
       随着金税三期等税法越来越重,其实过去行业夫妻老婆店,通过逃税漏税去获取竞争力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过去的情况是,一个创业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大量的成本,好不容易效率提升,利润增长了2%。缺抵不上人家逃税一次性节省6%。
       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对于后市场的创业者来说,一早醒来都是信心满满,每天晚上回家就是各种沮丧,业务不顺成本累赘各种细碎的问题压弯了梦想。现在,又加了一个税负成本。
       对于后市场,一个人力密集型的行业,人均利润产值本来就低的可怜。在社保方面最先冲击的肯定是正规经营的大型或连锁企业。
       但我想提醒,这次个税改革,其实隐形受冲击的应该是各类经销商。过去他们交易中为了避税或其他考虑,好多交易是私对私交易。从严格意义上,这条路被堵死了。
       网络上有个段子,说80后可能是唯一一代在经历不生、少生、多生都需要交税的群体。
 


 
五、薛定谔的猫:有资产、无现金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  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时,物质以粒子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这项实验旨在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后市场的人们大多活在薛定谔状态:有资产,无现金。
       我和后市场的朋友们聚会、聊天,大家的话题惊人的一致:谈经济形势,说生意不好做。吹牛盘点下资产。说生意规模有多少多少?
       大家都清楚我的风格,嗯,嘴欠!我通常问个问题,你们企业有现金吗?还是有负债。通常问完这个问题,是长时间的沉默。
       是的,每年几千万的生意规模,去掉公司开销、工资、房租,剩下的利润将将够还房贷、车贷、小孩教育,甚至大多还不够。每个人库里几百万的货物,和几百万的营收账款。谁也不敢停,一旦停下来,应收变硬收,还收不上来。库里的配件变废铁。
       是的,大家的现状都非常相似:有资产,且不少,但是口袋内的现金流没有,几乎都是负债。
 
 
六、结尾
        反观如今这些发生在我们后市场的案例,其实就是一部现实的暴利消亡史。
       大家的资产盈利模式开始转变,收入开始艰难,用户的消费意识开始崛起,相反支出能力又开始减弱。
       作为汽后人,应该准备改变过去依赖了十年、二十年的生存路径,不论是赚钱,还是开支或者生存,现在变得和过往似乎都不太一样。
       随着巨头、资本、行业整合的开始。后市场从过去的小农经济向产业集约化转型。也从小而美的高利润业态,变为规模利润模型。
           是的,未来依然是浪大、鱼更大的市场,只是暗流汹涌,震荡起很多的悬浮物,水浑了,过去吃鱼吃虾的方式不管用了,在新的水域环境中,能否吃到大鱼,一切都在于自己。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