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汽车三巨头的未来布局
据媒体9月中旬报道称:宝马计划到2022年裁员5000至6000名燃油汽车部门人员,然而,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宝马不仅不会裁员,反而将继续招兵买马、加强兵力。



2.姜还是老的辣?新势力迷失了方向?
在这样利好的背景下,一些已经打出名堂的电动汽车品牌却似乎迷失方向了。近期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称:截至今年6月,蔚来的亏损额约为22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有100多亿元用于正向研发。
要知道,在澄清之前,媒体曝出亏损的数据更大:蔚来四年时间亏损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超过特斯拉15年亏损总和。
这不是蔚来一家遇到的麻烦事,说起造车新兴品牌,除了蔚来汽车,关注度最高的品牌就是威马和小鹏汽车了。
小鹏汽车在2019年5月份的时候,最高销量突破2700辆,创历史新高,同时也取代了蔚来汽车,成为造成新势力的销冠。不过好景不长,从6月份开始,小鹏汽车的销量便急剧下滑。6、7、8三个月,小鹏汽车的销量分别是2237、1515和306辆。

而威马汽车也深陷自燃负面新闻。
汽车起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尚需监管部门给出权威结论,不管怎样自燃风波给威马汽车销售也带来阴云。
而这几家陷入负面风波的新能源汽车无一例外均是造车的新兴品牌,这也和之前媒体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消费倾向保持了一致,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购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要比造成新品牌靠谱的多。
3.新势力的疑惑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首先排除了新能源汽车不受青睐这一原因,因为同一时期,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广汽新能源和吉利汽车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新车,而且卖的都还不错。
不得不承认一部分电动汽车品牌成立之初就是奔着国家大额补贴的红利去的,只要电动车能卖出去一辆就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如今国家大幅收紧补贴,一些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品牌,日子难以为继,甚至面临破产。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政策红利期已经远去,对于这些有着资质却不造车的新势力来说,或是初心本就是圈地没打算造车、或是缺钱无力造车、或是申请资质本就为了转手卖钱……
致命的原因就是技术门槛和工业基础,电动汽车行业先期的研发成本巨大,技术门槛极高,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等因素导致很多新兴品牌并不具有相应的研发实力和工业基础,只是背后的资本助推了一波接一波前赴后继的新品牌入局。有媒体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电动汽车企业多达百家。
有数据显示,有的电动汽车品牌获得雄厚的融资资金后,数年后仍未有产品上市。包括奇点汽车、博郡汽车、合众汽车、天际汽车、敏安汽车、重庆金康、刺猬汽车等等。
很多新兴品牌都渴望像手机行业的小米一般,一夜之间席卷整个产业。
要知道手机制造是轻工业汽车制造是重工业,跨界造车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就连苹果要造车这事都半路夭折了,谷歌已经在无人车这事上花了至少11亿美元,至今未有量产计划。
为什么在传统汽车领域未见这么多新兴汽车品牌?因为发动机、变速箱、总线协议这些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
传统的内燃机动力(包括混合动力)存在很高的技术和专利壁垒,新兴造车公司无法涉足。而纯电动车由于技术原理简单、解决方案成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造车的门槛。
其实电动汽车也有很高技术门槛,绕不开的技术门槛就是电池技术,此前一些新能源车企宣称诞生出的产品续航能力已经突破了五百公里,或者说车型续航能力已经突破了一千公里。
只不过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具体的参数,因为大多数企业的车型现在都处于一个概念车阶段。
4.新势力未来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