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二次冲击”全球供应链 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遭供需“双向挤压”

 微信图片_20190717122619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也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和供应基地之一。

过去的几十年中,现代汽车工业已经发展起一条横跨各大洲的供应链,在组装成整车之前,一个零部件可能已经经历了多次“跨洋旅行”。

作为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全球产业链配合最为紧密的产业之一,汽车制造业遭受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二次冲击。

u=229883660,449062470&fm=26&gp=0

除外贸订单缩水外,若疫情持续发酵,国内零部件厂商和车企还面临断供的风险。

4月10日,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国际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加工贸易受疫情的影响更为快速直接,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一方面,出口订单在减少;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受阻,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存在困难。

零配件供应商面临挑战

 

一辆汽车,两万个零件,缺一不可,其背后对应着成千上万的零配件供应商。

与规模较大、资金雄厚的汽车公司相比,为其提供配套生产的许多零部件公司现金储备较少,同时仍需履行合同订单,正面临着生存考验。

“1月、2月的时候,海外客户催着把产品空运出去;而到了3月,疫情全球暴发,公司的海外客户,尤其是美国、墨西哥、意大利这些国家的订单都在逐步取消。”宁波余姚市一家外资汽配公司的生产和采购部经理张海回忆道。

中国不仅是汽车生产大国,也是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大国。2月国内零部件工厂供应中断,曾导致现代、雷诺等全球汽车巨头企业减产甚至停工。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反过来这也凸显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世界订单的依赖。

疫情之下也引发了业内对国内汽车供应链体系的思考。有观点认为,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汽配厂商在维持好现有业务的情况下,升级转型势在必行。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0万余家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

海关总署2019年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额超60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在华子公司对外出口占40%,中国零部件市场也是全球产能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疫情阴影笼罩下,目前全球超150家整车制造商已宣布关停其多数工厂。

国内部分拥有外贸业务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外贸订单随之骤减,依赖于出口的零部件厂商陷入“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境地,无奈再次踩下了刹车。

而连锁反应进一步向下传导,为汽车零件厂商提供更小物料或者组件的供应商,业务同样受损。

 

进口零部件存断供风险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也部分依赖着从各国进口二级、三级零部件。但目前海外疫情告急,尽管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复工已逐步恢复正常,却可能面临着复产难题。

4月9日,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表示,中国不仅是汽车生产大国,也是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绝大部分的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采购配套,但也有少部分的零部件可能还需要进口。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额为367.11亿美元。其中,从德国进口的零部件规模达到了102.8亿美元,来自德国、日本、美国、韩国、墨西哥五个国家的零部件合计占比超八成。

受疫情影响,欧美部分零部件供应商于3月中下旬陆续停产,包括博世、大陆、麦格纳等国际巨头,许多工厂的复工时间仍未确定。

博世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其中国工厂已经恢复生产,但一些生产需用的零部件仍需德国方面提供。为保证中国市场的需求,德国一些必要的生产工作还在保留。

据郭程介绍,为应对上游供应问题,企业一般会采取两个方案:

一是尽可能多备库存。“我们多备了一些进口零部件,还能支撑一个月的生产。”郭程说。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介绍称,公司将会保持和客户的沟通,根据客户优先级和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具体的调配。

二是考虑替换为国产零部件。“替换零部件需要向主机厂打申请,之后主机厂需要较长的产品研发和验证周期,有时候还得改型。这一套流程太复杂,下来得半年时间。”郭程认为,零部件厂商想在短期内转向其他渠道供货并非易事。

长城证券在研报中举例称,目前进口金额排名第一的零部件产品为变速箱,变速箱从台架测试到冬夏季测试,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在几个月之内很难找到替代供应商,如果供应不及时,将直接影响相关车型的生产。

 

零部件进口替代或加速

 

产业链条中各要素环环相扣、相互依存,而一旦某个环节发生偏差,便如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引发连环危机。在汽车产业链中,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报告,对于汽车供应链而言,欧美国家在芯片、技术平台、精密加工部件等领域优势明显,而日韩在光学仪器、集成电路等领域具备竞争比较优势;中国在车身内外饰件、冲压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气设备等具有优势。

据长城证券研报统计,我国进口的零部件主要集中在变速箱、车身零部件、其他零部件、离合器等,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将促进车企本土化采购,零部件进口替代或加速。

u=1340037889,787198343&fm=11&gp=0

规模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或不至于难以生存,但中小型厂商则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崔东树认为,未来汽车零部件行业或许会出现“洗牌”,整体来说属于优胜劣汰,有利于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今年2~3月,整车厂生产恢复较慢,处于去库存阶段。接下来整车厂加速恢复,将进入加库存阶段。这就需要零部件企业先行恢复。”崔东树预计,国内零部件企业恢复到常态会比整车厂更快一些。

 

众所周知,近年来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汽配企业目前在前进过程中面临转型升级、产品不断迭代等现状。国内相关上市企业纷纷注重研发,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国信证券认为,经历行业销量大幅下滑,库存下降,2019年底的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均处于历史估值的底部区间,汽车汽配行业已经进入高性价比的配置阶段,重点推荐中国汽研等优质零部件企业。

根据中汽协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若干家超过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整体来看,我国汽配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图形1

640_看图王.web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