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遭“维权危机”!会败走中国市场吗?

 

编辑:莉亚

投稿合作/商务对接:139 2428 3677(同微信)


4月19日,上海车展,一名女子身穿“刹车失灵”白色T恤,站上一辆特斯拉车顶,不停向周围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

因为行为“过激”,特斯拉最后出动两名保安,把女车主提着手和腿抬走了。


src=http___wx4.sinaimg.cn_large_4b3077efly1gpx09ipyhrj20u00gvk9i.jpg&refer=http___wx4.sinaimg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bt_0_13459539900_1000&refer=http___inews.gtimg

事件一出,秒登微博热搜,最热的几个评论是:“买车竟然被逼成撒泼维权”“老百姓不容易,维权成本伤不起”“赞这位勇敢的女士”还有人调侃说“怎么会刹车失灵,特斯拉根本就没有刹车”。

这一现实版的“吐槽大会”,完美诠释了“问君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网民的情绪非常之大,而特斯拉的第一次回应则是非常官方,又冷冰冰:具体情况警方应该在调查。

是不是有一种: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的感觉。

实际上,特斯拉刹车失灵,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报道了。

src=http___bbs.zg163.net_data_attachment_forum_202104_26_001522cxxexaleiqllaalt.png&refer=http___bbs.zg163

2020年8月,温州车主陈先生,驾驶特斯拉Model 3回家,在距离小区停车场前100米时,刹车无效,车子以100迈的速度冲入停车场,撞坏十几辆车。而陈先生被送到医院,经历了7小时抢救,才算脱离了生命危险。 

2021年1月1日,上海车主梁女士爆料,驾驶特斯拉Model 3出行时,汽车失控20分钟,并且拍下了特斯拉21秒的失控状态。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bt_0_13342254347_641&refer=http___inews.gtimg


1月4日,山东临沂,同样也是Model 3,失控撞进洗手间,车主称失控时踩不动刹车。而特斯拉回应称,是车辆急转弯时车速过快且路面湿滑最终导致事故。

这样的消息,还有非常多。

为什么刹车会出问题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车体的自动驾驶系统。

简单来说,自动驾驶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是完全无智能化,第二级是“驾驶辅助系统”,系统提出警告和部分决策,驾驶员拥有执行权。而第5级是全工况无人驾驶,也就是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依赖自动系统。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在第二级。不同的是,其特斯拉一直严重依赖视觉,简单点说就是装几个摄像头,而其它公司则普遍使用激光雷达。

有专家分析,视觉算法天生有缺陷,如果有激光雷达,可以全天候作战,这些事故就可以避免了。但马斯克一直反对激光雷达,公开说过,“激光雷达很傻,谁寄希望于雷达谁就注定失败”。

也有媒体分析啊,其实就是为了省钱。激光雷达7500美元,不太可能成为普通汽车标配,而一个摄像头只要5美元。高晓松在讲5G时也说过,自动驾驶如果完全依赖车载设备,那就像一辆坦克,非常昂贵,而5G的低延时,有可能是自动驾驶的新突破。

不过,相信随着技术的升级,车载激光雷达的价格,也终将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激光雷达并不是万能的,它无法分辨移动物体是什么。比如,人,狗,飞行塑料袋出现时,可能都会紧急刹车。而我们自己开车,风吹来一个塑料袋,根本不需要减速。

一旦紧急刹车,后面车主来不及反应,反而增加了碰撞的危险。

src=http___wx3.sinaimg.cn_large_006HIZFxly1gp9v7jr18lj30qi0ewx4r.jpg&refer=http___wx3.sinaimg


这就是自动驾驶界的尴尬。

技术可能会有分歧,而特斯拉面临的更严峻的,可能会是如何面对中国消费者汹涌澎湃的舆论拷问。

想想当年三星NOTE7事件,一次傲慢,就把全球第一智能手机品牌拖入泥潭,市场份额从百分之二十多,直接降到百分之一点几,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更何况,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者如狼似虎地环绕。

华为在4月12日宣布,将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选取3个子品牌,推出一系列的汽车。华为设计了一个“华为inside”品牌,看到这个标志,就说明找到正主了。

徐直军说,产业界不是需要华为这个品牌的车,而是需要华为ICT的能力,系统目前已经做到1000公里的无干预自动驾驶,这比特斯拉好多了!!

回到特斯拉事件,副总裁陶琳最新回应是“近期的负面都是她贡献的”,“我们没有办法妥协,这是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网友对此仍不买账。

中新社评论说,不管未来事件处理结果如何,车顶是保护司机与乘客的屏障,不应成为车主维权最后对峙的角斗场。质量安全无小事,不理不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应是企业面对问题的“万全之策”,妥善解决消费者问题,企业才能“跑”得更远。

 风口浪尖的特斯拉,正面临一次灵魂拷问。“败走麦城”的,往往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傲慢”。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早已不是20年前。希望特斯拉不要忘了乐天、三星、HM……的前车之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