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减震系统市场,为何变成硬骨头?

 编辑:莉亚
投稿合作/商务对接:139 2428 3677(同微信) 

QQ图片20210629140407.png

上期回顾,减震系统市场,潜力巨大!!仅售后市场的总量,预计就有十一亿支左右。

 

可是,在笔者看来,这个项目和汽车后的其它项目一样,看上去很诱人,实际上,真要做起来,还真不是哪么容易,具体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从产品的属性来说,减震系统的所有零部件,从属性而言,属于二类易损件,这类的零部件,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使用周期较长,突发性强等特点。

 

这类的零部件,在其使用周期里,如果不出现质量问题,很难有更换及维修的机会。低频且使用周期长,使得此类汽车零部件的销售频率,非常低!!低到什么程度?有可能,在每一台车的整个生命周期里,连一次更换和维修的机会,都不会有。

 

但是,万一出现问题,例如,车主不小心驾驶,轮胎压到马路牙子,又或者没看清楚路况,以较高的速度,在崎岖不平的路面行驶,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会导致,车辆的减震系统,出现问题。

 

一旦出现问题,例如减震器断了,或者变形,需要更换的时候,修理厂找到配件商查询,这类产品的突发属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开始出现了。

 

微信图片_20210629141115.jpg

 

其次,相信很多配件商都会遇到这种问题,修理厂要货,仓库里没货,怎么办?只能找上一级供应商,紧急调货!!虽然,紧急调货的物流成本较高,但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也只能这样。这样的情形,在整个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场景里,经常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界下了不少的苦功,也投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乃至金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界普遍的做法是,在自己的仓库里,做一定的库存。这种做法,在行业里面,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但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的做法,导致整个产业链,陷入另外一个死循环。

 

这个死循环就是,库存挤占,以及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要知道,汽车零部件,从车用化学产品到一类易损再到二类易损,每往下延伸一个层级,SKU都会成倍数增长。

 

这之中,减震系统所在的底盘件,数量与动力系统(发动机)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主要的原因,一,标准化程度低,二,车型太多所致。尤其是车型,中国国内目前的车型,即使是说第二,也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车型多,突发性强,要满足客户需求,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在前端,做大量的库存,而这个前端是谁?除了汽配商,还能有谁?这就是整个汽配供应链的死结之所在。

 

大量的库存,压在中间供应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间商。面对巨大的库存,中间商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这些压力,不仅仅是中间商才有,连上游厂家,也要承受和分担这种压力。

 

怎么说?要知道,现在的汽配交易,尤其是上游生产厂家与中间商之间的交易,已经不再像以前,哪么轻松自如和纯粹。毕竟,以前是卖方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间商想要拿货,必须打钱,上游才会发货。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这样的好日子,已经不复存在。除了极个别的外资品牌,或比较比较强势的品牌,还能保持现金交易之外,其它的品牌,例如众多的民营自主汽车零部件品牌,为了争夺看上去很大的市场份额,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这之中,给账期支持,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竞争手段。

 

微信图片_20210629141122.jpg

 

在品牌过剩,供大于求的当下,给中间商账期支持,甚至压大量压库存到中间商的库房里,视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大家,都觉得这很正常,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竞争。只不过,大家现在也没有其它更有效的办法,只有等,等什么?等其它竞争对手熬不住,自动退出。

 

文末

综上所述,使用周期长突发性强前端库存及应收账款的过度挤占,是导致减震系统这个项目,看上去是一个大蛋糕,实际上,却是一个硬骨头的主要原因。诚然,这些原因,也是其它汽车零部件市场或项目,看似美妙,实则难吃又难啃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应该怎么办?你有解决方案和思路吗?如果有,请与我一起,在评论区,互动。

 

 

 

QQ图片20210628150502.jpg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